證券時報記者 張娟娟
今年以來,港股市場成為全球各路資金和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內地資金通過港股通持續買入,截至9月3日,南向資金年內凈流入額達到10057.3億港元,金額創下互聯互通機制開通以來年度最高水平。
連續27個月凈流入
事實上,回溯歷史數據發現,自2023年7月以來,南向資金已連續27個月凈流入。今年以來,南向資金呈現加速凈流入狀態。從歷史看,南向資金凈流入超千億港元的僅有9個月,今年就占6個月,其中4月凈流入額1666.72億港元,為歷史第二高,3月、2月凈流入均超1500億港元,分別排在第三、四名。
持續流入為市場注入活力。今年以來,香港市場賺錢效應持續提升。截至9月3日,恒生指數與恒生科技指數年內漲幅均超過25%,位居全球重要指數前列。
南向資金大幅凈流入的背后,是全球資本“再平衡”的邏輯調整。今年以來,港股市場出現了不少“稀缺性”新消費標的,分布于美妝飾品、休閑商品等板塊;還有科技股、高息股等,滿足了內地投資者多樣化的配置需求。
國泰海通認為,從各類投資主體出發拆解南向資金的結構,個人投資者是主力,在資產荒背景下,機構資金對稀缺性港股資產仍有增配空間。貝萊德指出,在當前內地利率持續下行的市場環境中,定價更合理的成長類科技股,以及現金流價值顯著的紅利股,值得南向投資者作為組合中的長期投資標的。
4個行業凈流入超千億港元
從加倉方向來看,按照申萬行業劃分,金融、科技是南向資金的配置重點。
截至9月2日,南向資金持有銀行板塊市值接近9674億港元,較上年末增加近3000億港元;持有傳媒行業市值超過7300億港元,較去年末增加近2800億港元;醫藥生物行業持股市值較去年末增加超過4000億港元,主要受益于年內創新藥研發的突破。
從資金流向來看,南向資金凈流入額居前以大金融、科技、消費板塊為主。
具體來看,有4個行業年內凈流入超千億港元。銀行獲南向資金凈流入額居首,超過2100億港元;位居次席的是商貿零售行業,凈流入額超過1800億港元。另外,醫藥生物及非銀金融行業凈流入額也都超過千億港元。電子、傳媒、通信、汽車、計算機凈流入規模均超500億港元。
社會服務行業年內獲南向資金凈流入超460億港元,去年全年凈流出額超過250億港元。今年以來,南向資金凈流入額偏低或凈流出的以傳統行業為主,包括鋼鐵、基礎化工、農林牧漁等行業。其中,建筑材料行業今年遭南向資金凈流出超過13億港元,去年凈流入43億港元以上。
20股獲連續大幅加倉
從個股來看,近六成港股通標的年內持股數增加,其中銀行股的持股數量增幅較高。
從持股占港股總股本比例來看,按月度統計,5月以來(截至9月2日)有61只港股通標的獲南向資金連續5個月加倉。
這61股主要分布在社會服務、醫藥生物、食品飲料、非銀金融等行業。從加倉幅度來看,有20股持股比例較4月末增加超5個百分點,7股增加超10個百分點。
醫藥生物行業的一脈陽光港股通最新持股比例接近40%,較4月末增加超過35個百分點。公司是行業內領先的醫學影像服務供應商。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運營106個影像中心,覆蓋全國16個省,是中國唯一一家為整個醫學影像產業鏈提供全面醫學影像服務及價值的平臺運營商,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12.9%。
非銀金融行業的德林控股獲港股通加倉超20個百分點,公司近日宣布認購兩家公司的股權,加碼數字資產生態系統。
醫藥生物行業的晶泰控股也獲得港股通大幅加倉,加倉近20個百分點。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5.17億元,同比增長403.83%;歸母凈利潤0.83億元,同比增長106.69%。信達證券表示,公司以“最強AI大腦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為驅動,推動藥物研發業務邁入新階段。
從市場表現來看,截至9月3日,上述20股年內平均漲幅超過35%,德康農牧、英諾賽科年內漲幅超過200%,而德林控股、一脈陽光年內股價大幅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