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要建設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先行市,為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極”注入強勁AI動能。
今年全年,溫州有望突破萬億大關,成為浙江第三個萬億級城市。目前,溫州經濟總量仍在“準萬億”梯隊。今年上半年,溫州GDP為4831.9億元,同比增長6.0%,在準萬億城市中實現經濟總量領跑。同期,溫州城市排名再進一位,穩居全國第27名。
溫州沖刺萬億GDP的動力何在?除了汽車制造、計算機通信、電氣機械等支柱產業,人工智能是溫州全力推進的重點新興產業方向。今年前7個月,溫州全市規上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營收增長24.7%。
9月3日,溫州舉行全市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大會,會上正式掛牌成立溫州市人工智能局,這是浙江首個“人工智能局”。9月8日,溫州召開全市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新聞發布會,發布溫州市支撐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四張清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發布會獲悉,到2027年,溫州要建成千億級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建成5個以上人工智能特色產業園區、全市算力總規模突破5萬P。
溫州已明確城市未來三年人工智能發展脈絡,將打造東南沿海重要的“算力糧倉”,推出“AI產業轉型官”計劃,培育人工智能四大核心產業,在制造、能源、醫療、消費等12個領域全面推進“AI+”行動。
培育溫州特色AI產業鏈
溫州已率先出臺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年先行藍圖。
根據《溫州市加快建設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先行市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到2027年,溫州要打造千億級人工智能產業集群,落地一批人工智能產業化基地,在產業能級、核心產業方面均要有突破。
溫州還將聚焦場景應用和算力基礎突破,到2027年將打造10個以上行業垂類大模型、100個以上示范型創新應用場景,建成5個以上人工智能特色產業園區。同時,溫州提出,到2027年,全市算力總規模突破5萬P,打造東南沿海重要算力樞紐;引進培育人工智能領域領軍人才30名、相關專業人才400名以上。
溫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沈林杰在發布會上表示,《實施方案》將重點從“算力、數據、服務”構建人工智能三大基礎支撐網,謀劃建設綠色低碳萬卡智算集群,爭取國家算電協同試點;高質量完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試點建設,爭取國家數據基礎設施評估檢測中心落地溫州,打造公共、醫療、交通、鞋革、泵閥等十大特色數據專區;設立人工智能學院和交叉學科研究中心,推出“AI產業轉型官”計劃,搭建“溫州AI創新工場”“人工智能開源社區”。
聚焦產業培育,溫州提出智能算力與核心硬件制造產業,數據要素全鏈條產業,大模型、智能體和軟件平臺產業,智能終端產業四大核心產業群。
例如,依托超大型算力集群,溫州將積極招引液冷設備、高速光模塊、國產AI芯片制造等配套企業,同步搭建芯片與大模型適配驗證基地,讓“算力硬件”在溫州形成產業鏈。
在另一優勢方向數據方面,溫州將發揮中國數安港優勢,制定《溫州市數據產業促進條例》,建設全國數據標注基地,通過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激活數據市場,吸引優質數源、培育全國知名數商集群。
依托溫州制造業區域特色,《實施方案》支持樂清打造智能物聯傳感谷,推動瑞安、永嘉、平陽聚焦智能網聯汽車核心部件發力,同時加快智能機器人、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終端產品研發,讓“溫州造”智能終端走進更多家庭。
中國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員賀新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就當前各地發布的“人工智能+”相關政策,共性方面來看,基本涵蓋了數據算法算力、技術生態等供給側的內容,以及產業應用需求側的內容。
賀新宇表示,各地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制造,有助于形成區域間協同創新生態,構建集群間“智能技術—智能產品—場景應用”的互相賦能格局,加快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在“人工智能+”方面,溫州明確提出十二大領域“AI+”行動,包括制造、能源、醫療、消費、金融、交通與低空經濟、教育、文旅、科研、農業、養老、城市治理。
例如,在“AI+制造”領域,溫州將推動AI深度融入電氣、鞋服、泵閥等傳統產業的研發設計、柔性生產、檢驗檢測全鏈條,到2027年重點培育10家人工智能應用標桿企業,讓老產業煥發“新活力”。
溫州把生命健康列為“5+5+N”現代產業體系中的五大新興主導產業之一,目前已形成“眼健康—生物材料—高端醫療器械”三大細分賽道,特色鮮明。
在AI+醫療”領域,溫州將全面歸集公立醫院醫療數據資源,重點突破智能疾控、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眼科??圃\療等場景,力爭推動醫學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50億元。
四張清單加速落地
賀新宇也提醒,在持續高水平推進“人工智能+”行動過程中,地方要在充分考慮本地已有政策經驗和產業優勢基礎上,堅持市場驅動,因業施策,引導形成符合實際的產業智能化轉型路線,形成典型代表性示范效應,積極拓展互補合作,避免盲目跟風、無序競爭。
當前,各地陸續出臺“人工智能+”的行動方案,后續重點在于如何落地。賀新宇觀察到,個性方面來看,各地的政策方向可以概括為四種模式,一是分類施策模式、二是聚焦優勢模式、三是單點突破模式、四是夯實基礎模式。特別是對于部分本身有特色產業的城市,突出人工智能進一步的賦能優勢產業作用。例如,深圳、青島分別突出了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創新、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特色產業。
溫州也是如此,在落地政策舉措方面,既突出AI普惠應用,也與本地產業精準結合。
《溫州市加快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舉措》(以下簡稱《政策舉措》)則為發展人工智能提供各類配套,圍繞“降成本、育生態、活要素”三個核心,推出12條靶向性強、含金量高的舉措。
在降本方面,溫州創新推出“算力券”“模型券”“語料券”以及“算力貸”等“三券一貸”政策,通過“券補+信貸+獎勵”組合拳,把算力、模型、數據這三大核心要素,轉化為可計量、可流通、可補貼的“AI公共品”。
在需求側方面,溫州鼓勵智能終端與裝備研發推廣,推動“AI+”向鞋服、汽摩配、醫療、低空經濟等溫州優勢領域滲透。
沈林杰表示,溫州市數據局加掛人工智能局牌子,不是簡單的機構疊加,而是積極迎接人工智能時代來臨,加強產業規劃布局,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切實需要。
一方面,溫州將依托中國數安港、溫州國際云軟件谷、中國(溫州)智能谷等新質生產力平臺,在數據治理與開放領域先行先試;另一方面,溫州將重點招引AI頭部企業,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與本地產業需求“精準對接”。
溫州市數據局局長孫祥光還在發布會現場公布了行業垂類模型、高質量數據集、應用場景、重點產業平臺等四張清單。
行業垂類模型供應清單共收錄溫州本土研發的17個垂類模型。目前,溫州已在鞋履、電氣、醫療影像等領域打造多個垂類大模型,加快打造“AI示范應用第一城”。
高質量數據集清單則匯集了14個高質量數據集,覆蓋制造、醫療、交通、文旅、城市治理5大領域,所有數據都經過專業清洗、深度整合,拿到就能用、用了就見效。例如,溫州醫科大學眼視光醫院的青光眼數據集,能支撐AI開發早篩工具。
以溫州特色的鞋業為例,惠利瑪鞋產業數據集裝著7400萬張鞋革高清圖片、超3TB標準化數據,涵蓋鞋部件、材質、流行趨勢等240多個維度。鞋類企業的AI設計系統只要“吃透”這份數據,就能快速掌握鞋款的設計邏輯,生成符合市場需求的新方案。
應用場景清單梳理出74個可落地、能見效的人工智能技術需求場景。作為沖刺千萬級人口、萬億級GDP的大市,溫州“5+5+N”現代產業集群全鏈條延伸,低空經濟、醫療健康、交通物流等場景資源豐富。
重點產業平臺清單重點推介中國(溫州)數安港、中國(溫州)智能谷、溫州國際云軟件谷、永嘉車聯網孵化園、中國(溫州)物聯傳感谷、瑞安和平陽汽摩配產業7大創新平臺。目前,數安港已集聚企業700多家,成為AI企業創新創業的“沃土”。
(見習記者冉黎黎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