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持續演進,算力已成為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當下,科技、通信行業的頭部企業均在不斷加碼AIDC(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建設。
面對激增的AI算力需求,傳統數據中心供電、散熱和物理空間等也面臨挑戰,架構承受壓力,行業標準也待完善。在此背景下,行業企業創新與聯合突破困境顯得尤為重要。9月17日,在首屆AIDC產業發展大會上,針對AIDC建設的系統性標準文件《AIDC基礎設施規范》發布。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工程師沈芷月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AIDC產業在未來兩三年內將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行業正加速聯合共探發展路徑、破解行業難題,推動產業健康發展,行業空間機會也在逐步打開。”
需求高漲下面臨多重挑戰
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國在用算力中心標準機架達1085萬架,智能算力規模達788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算力基礎設施規模和水平不斷提升。
深企投產業研究報告顯示,新型數據中心智算中心作為AI新基建呈現遍地開花勢頭,我國智能算力在總算力中所占的比重,預計將從2016年的3%提升至2025年的35%。
而AI新基建是核心底座。Omdia電信戰略分析師楊光認為,近年來,我國在智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打破傳統數據中心的局限,建立了集人工智能芯片、智能計算集群、高速網絡為一體的新型基礎設施。
政策層面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加強智能算力互聯互通和供需匹配,創新智能算力基礎設施運營模式,鼓勵發展標準化、可擴展的算力云服務,推動智能算力供給普惠易用、經濟高效、綠色安全。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陳大紀表示,當前AIDC產業鏈覆蓋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算力供應與應用平臺、多領域場景落地,呈現技術架構躍遷、綠色高效協同、運營管理轉型、交付模式革新、全球資源優化五大特點。
與此同時,AIDC行業仍面臨諸多挑戰。全球計算聯盟(GCC)理事長金海認為,AIDC建設面臨“熱、電、空間”挑戰,以及標準缺失、建設周期長導致的“AI等機房”困境。
頭部企業加速攻堅
中商產業研究院預計,2025年中國智算中心市場規模將達到1356億元。天風證券表示,2025年或成為國內AI基礎設施競賽元年以及應用開花結果之年。
面對高速增長的市場需求,科技、通信行業的頭部企業與產業鏈多家上市公司已經加快AIDC建設。
京東云計算有限公司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總經理王國君表示,京東云在華北、華東共布局4個自建數據中心,總機柜量達2.2萬架。與此同時,行業數據中心交付壓力越來越大,目前交付時間為3到4個月,需要進一步提質增效。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算力平臺部運營總監張晶認為,為應對復雜算力集群的系統挑戰,科大訊飛在機房設計、高密供電與散熱、快速部署及綠色節能等方面已開展系統性部署。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正打造“N+X”智算中心布局,目前已建成2個全國節點和12個區域節點,并融入自研“九天”大模型體系。公司以大規模訓練資源為基礎,優化成本結構,構建高速網絡互聯體系,提升多卡訓練效率。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董事、ICTBGCEO楊超斌表示,AIDC是智算時代關鍵基礎設施,隨著AI算力規模與芯片功率的快速提升,液冷數據中心正成為AIDC的必然選擇。面對當前液冷機房建設的挑戰,需要協同產業鏈,加快液冷機房的產品化與標準化,加速AIDC的部署與使用,共同推動AI產業發展。
基礎設施標準化與產品化被行業視作應對AIDC挑戰的重要路徑。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總經理夏連鯤表示,AI新基建參與者應推進產品模塊化、模塊標準化、樓宇彈性化。他認為,預制模塊化AIDC和算力“出海”將成為企業未來發力重點,需行業共建者聯合產業鏈推動長遠發展。
華為集群計算總經理朱照生提出,通過土建與大機電先行、推進小機電標準化與產品化,實現算力設備快速部署與算力設備零等待,展現出華為在液冷工程化交付方面的實踐經驗。
標準制定是推動AIDC高效、互聯互通的關鍵基礎。全球計算聯盟(GCC)秘書處CTO苗福友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正值AI應用爆發階段,未來2到3年AIDC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預計超過40%。算力任務調度與平臺搭建成為重中之重。面對產業困難與質量把控挑戰,全球計算聯盟將聯合行業企業共同開發標準規范,推動AIDC高質量建設與全局優化,為中國在全球人工智能競爭背景下構建堅實算力根基提供關鍵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