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均勝電子正式發布機器人AI頭部總成和基于英偉達Jetson Thor芯片的全域控制器,以及新一代機器人能源管理產品,國內機器人公司智元機器人、小鵬機器人、星動紀元、星塵智能,海外機器人公司RIVR,以及均勝電子生態伙伴阿里云、英偉達等公司均出席本次發布會。
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陰和俊表示,正在推動人形機器人在汽車制造、物流搬運、電力巡檢等場景加速落地應用,為未來萬億級產業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發布三款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新品
據悉,均勝電子機器人AI頭部總成專為具身智能機器人打造,采用一體化結構設計,高度集成柔性顯示屏、麥克風陣列、深度相機、轉動控制等多種功能,基于AI大模型使其具備全域多模態交互體驗,同時兼顧造型美觀、輕便及穩固。
均勝電子與智元機器人代表現場共同發布了這一“AI頭部總成”。今年上半年,均勝電子與智元機器人簽約戰略合作,圍繞包括機器人“大小腦”及關鍵部件的核心技術攻關、定制化開發、測試驗證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共同開拓國內外市場。下一步,雙方還將繼續深化合作。
在此次發布會上,均勝電子還推出更智能的機器人“超級大腦”,即搭載英偉達JetsonThor芯片的全域控制器,其AI算力高達2070 TOPS,是上一代Orin的7.5倍;14核高性能計算CPU,性能提升3.1倍;整體能效比提升3.5倍,支持百億級大模型實時推理,可高效應對復雜應用場景。
發布會上,均勝電子與瑞士機器人公司RIVR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并為這款全域控制器揭幕。據了解,RIVR通過融合輪足式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算法,大幅提升物流配送效率與可持續性,有效解決“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難題。均勝電子將為RIVR提供定制化機器人域控制器解決方案和機器人能源管理系統解決方案,并依托全球靈活的供應鏈和生產制造能力,賦能RIVR在北美、歐洲及亞太地區的業務拓展,助力解決“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難題。
為克服目前機器人受制于電池包容量小、充電不便痛點,均勝電子還在本次發布會上推出了嵌入式機器人高能量密度電池包與新一代無線充電解決方案。
據介紹,新產品電芯能量密度大于280Wh/kg,能夠支持最大36A持續放電,而且將電池從電量0充至80%僅需10分鐘,循環壽命超過1000次,多重防護能讓其在嚴酷環境下工作。新款電池包形態分為嵌入式與背包式,分別適用于機器狗、輪式人形機器人和雙足人形機器人。此外,新一代無線充電系統能讓機器人充電徹底擺脫人工干預,在多種環境下自動充電。
新品已有批量訂單
記者在發布會現場了解到,均勝電子此次發布的新品已有批量訂單,主要涉及能源系統解決方案、前胸、肩膀、大小腿等身體部位相關產品和定制化產品等。2025年以來,均勝電子機器人能源管理相關產品已經向智元機器人、銀河通用等合作伙伴送樣。
汽車行業與機器人行業有高度技術聯系和產業供應鏈關聯度。相關調研顯示,汽車產業鏈的上游(電驅動、通信等部件)、中游(系統及解決方案)、下游(終端器件及整機)各環節,均可與具身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產業鏈深度銜接,60%以上的產業鏈可以被聚合智能所用。
2025年上半年,均勝電子正式提出“汽車+機器人 Tier1”雙軌轉型戰略,從單一零部件向總成解決方案方向發展,首要目標是在機器人領域站穩腳跟,打造第二增長曲線。在機器人領域,均勝電子明確要突破機器人的“大腦”“小腦”和“肢體”三大核心技術。2025年4月,均勝電子成立全資子公司寧波均勝具身智能機器人有限責任公司。
均勝具身智能機器人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胡爽介紹,目前均勝電子在工業場景積累數據較多,主要涉及上下料、裝配、搬運、質檢等五大類,其中重點關注上下料和搬運場景。
目前,均勝電子機器人關鍵部件解決方案已基本搭建完畢。此次發布的全新產品與此前的胸腔及底盤總成、傳感器等機器人解決方案,形成完善的產品矩陣體系,使均勝電子具備系統化支持機器人公司產品的研發與制造能力。此外,均勝電子還計劃利用全球工廠豐富場景為機器人提供真實工業場景訓練。
均勝電子董秘俞朝輝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均勝電子在汽車智能座艙領域有大量產品和解決方案積累,智能座艙的多模態AI交互能力可遷移至機器人交互領域,且目前已將AI非模態交互模型能力嵌入剛發布的頭部總成新產品,能實現情感陪伴、自然交流等功能,而目前機器人領域的交互體驗尚未被過多關注,均勝電子在交互領域具備優勢。
“在機器人領域,均勝電子下一步將繼續圍繞解決方案展開,無論是已提出的新型解決方案,還是即將研發的方案,都會與機器人客戶共同推動落地,重點投入研發,打造產品競爭力,聚焦現有解決方案的優化和落地。”俞朝輝表示。
不過,目前均勝電子機器人業務與機器人產業均處于早期,據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2000億美元。“目前機器人業務具備較大的想象空間,未來均勝電子機器人將實現的營收占比,仍需取決于產品技術研發創新、資源投入及市場發展情況。”俞朝輝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