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舶(600150)以換股吸收合并方式向中國重工全體換股股東增發的30.53億股股份,將于2025年9月1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這標志著A股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吸收合并將于9月16日正式完成,全球規模第一的“造船航母”即將正式啟航。
此前公告指出,根據《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中船重工集團、中船工業集團、大船投資、渤海造船、武船投資、北海船廠、上海衡拓、海為高科、中船集團投資在本次交易中換股取得的14.54億股股份,自發行結束之日起6個月內不得轉讓。
此次吸收合并積極響應國家推動海洋強國建設的號召,落實中央財經委員會關于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是提升我國在全球船舶制造行業話語權的關鍵舉措;同時,這也進一步兌現了中船集團合并時解決同業競爭問題的承諾,成就了“十四五”期間中國資本市場深化國企改革、優化資源配置的又一里程碑式實踐。
業內普遍預期,合并完成后的新“中國船舶”未來將深入構建全球稀缺性龍頭企業的估值邏輯,具備從資產規模、技術實力、交付能力到全球市場占有率等多維度重塑國際造船格局的實力。
本次重組將實現順暢深度整合 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業
本次交易前,作為中船集團旗下兩大上市公司,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長期各有側重,下屬骨干船廠多年發展中形成了各具獨特競爭優勢的產業與產品,在產品結構和市場定位上形成互補格局。
具體來看,中國船舶擁有先進的海洋防務裝備研發、設計和制造能力,亦是知名的海洋運輸裝備、海洋開發裝備、海洋科考裝備研制及供應商,在特種船型領域具有領先優勢;中國重工則是產業鏈最完整的海洋防務裝備上市公司,在超大型油輪、干散貨船等方面實力雄厚。
通過整合中國重工旗下的大連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核心資產,新“中國船舶”將構建起更為完整的造船產業鏈,充分發揮各大船廠的優勢船型作用,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實現“1+1>2”的效果。同時,在全球造船行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發展的背景下,新“中國船舶”也將充分交流借鑒各船廠技術經驗,進一步提升研發制造實力,實現研發設計、核心配套、總裝建造全鏈條技術攻關,合力解決高端船型的技術難點。
規模、訂單全球領先 合并后將進一步夯實全球旗艦地位
除了技術實力上的整合,新“中國船舶”在規模與訂單上亦呈現出全球領先的優勢。據披露,兩家公司業績均實現高速增長。2025年上半年,中國船舶實現歸母凈利潤29.46億元,同比增長108.59%;中國重工實現歸母凈利潤17.45億元,同比增長227.07%。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國船舶累計手持民品船舶訂單333艘、2649.11萬載重噸、2334.87億元;中國重工手持訂單229艘、3493.92萬載重噸。
據測算,整合后的新“中國船舶”總資產將超過4000億元,營業收入超1300億元,手持訂單量全球占比近20%,確立其作為全球最大的造船上市企業的行業地位。
依托體量優勢和完整的產業鏈布局,新“中國船舶”將在原材料采購、技術研發、市場拓展等方面具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和競爭力,同時通過技術、制造、供應鏈等方面的互補,有望優化訂單完工周期及產能,進一步提升接單能力。
2025年,全球造船行業、船舶行業處于良好發展態勢。高盛分析師在最新報告中預測稱,在環保法規、船隊老化和貿易增長的共同推動下,全球造船業正進入一個可能持續到2032年的“多階段、長期上行周期”,并帶來價值1.2萬億美元的新船訂單。與此同時,海洋強國已成為推動我國強國戰略的重要一環,工信部近期亦提出將實施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行動,并印發綠色航空和船舶制造業綠色發展綱要。
華西證券分析師表示,中國在本輪新造船周期中最為受益。從訂單量、造船交付量、新簽船舶訂單、完工量等指標來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船舶制造國。在全球船舶市場格局重塑的背景下,新“中國船舶”將成為引領全球船舶工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改變全球船舶制造行業的競爭態勢。(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