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025世界儲能大會在寧德正式開幕。本屆大會以“儲能新紀元 零碳啟未來”為主題,與會嘉賓圍繞“新能源+儲能產業”發展趨勢展開討論。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致辭時表示,近五年來,中國儲能產業從小范圍的科研示范,走向規模產業化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儲能市場。
大力發展新型儲能
參加2025世界儲能大會的專家表示,在“雙碳”戰略引領全球能源變革的背景下,儲能產業正成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引擎。
“我國光伏和風電的裝機容量已超過煤電,但由于新能源的不可控性,棄風棄光情況比較突出,實際發電量顯著低于裝機量,尤其是新型電力系統還面臨抗擾動能力下降等挑戰。”南方科技大學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天壽表示。
他認為,儲能技術可以將波動不可控的電能或熱能進行規模化轉化,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要不同時長的儲能技術,包括快速爬坡、熱力調峰、頂峰保供、電量平衡,以保證系統安全運行。
電力規劃總院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明表示,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新型儲能是最為重要的發展支撐,需要堅持規劃前瞻引領,統籌推進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儲能協同發展,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不斷完善新型儲能市場與價格機制,積極推動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
曾毓群認為,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創新。沒有創新,儲能行業就沒有未來。2014年以來,寧德時代的累計研發投入已超過800億元。
“十四五”以來,我國新型儲能發展政策的“四梁八柱”初步構建,新型儲能產業穩步發展,技術路線“百花齊放”,涵蓋全球工程應用的主要技術路線,調度運用水平穩步提高,有力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企業聚焦技術創新
近期,相關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的數據也印證了儲能行業的高景氣度。億緯鋰能上半年儲能電池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02.98億元,同比增長32.47%。陽光電源上半年儲能系統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78.03億元,同比增長127.78%。
儲能企業積極發揮自身技術優勢,搶占市場機遇。美的集團旗下科陸電子是國內較早進入儲能系統集成領域的企業,已實現PCS(儲能變流器)、BMS(電池管理系統)、EMS(能量管理系統)等儲能系統控制核心單元全面自研自產,具備整站解決方案服務能力。近期,科陸電子推出Aqua-C3.0 Pro液冷儲能系統,搭載大容量電芯,單柜容量提升至6.88MWh,在系統效率、安全保障和運維便利性上實現升級,總擁有成本(TCO)降低,打造營收新增量。
智光電氣倡導級聯型高壓儲能技術,其核心壁壘在于PCS及電池系統的均衡管理、絕緣處理等方面。與常規低壓路線相比,級聯型高壓技術路線的電壓等級更高,需要長期的高壓、大功率電力電子技術的積累及實際的產品運行經驗。公司2013年就推出了級聯型高壓PCS產品并實際應用,在技術研發和實際應用案例方面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公司投資的儲能電站均采用公司級聯型高壓直掛儲能系統產品,該產品能效轉換效率高、維護成本低、構網能力強,特別契合獨立儲能電站的運營需求。公司清遠獨立儲能電站(一期)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17億元,凈利潤為7408.20萬元;清遠獨立儲能電站二期、三期、梅州平遠獨立儲能電站項目正在收尾調試階段,爭取在年內并網投運。
同力日升控股子公司天啟鴻源深耕儲能領域多年,已形成從電芯級優化到系統集成的完整技術體系,業務覆蓋儲能電站、儲能系統集成等全方位布局。公司核心技術包括插箱優化器技術、基于時序AI算法的EMS系統、浸沒式液冷技術等。公司與殼牌中國圍繞全浸沒式液冷技術及產品展開合作。公司在承德圍場920MWh共享儲能項目中規劃的50MWh半固態電芯儲能系統已投入實際運行,安全性能大幅度提升。公司還把握“算電協同”趨勢,與慶陽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規劃建設2GWh儲能裝備生產線及1GWh磷酸鐵鋰儲能電站,探索算電協同智能調度模式,致力于降低數據中心綜合用能成本。4月,公司與鑫蜂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算力中心儲能、人工智能算力技術等創新業務的深度協同。
機構看好板塊機會
投資機構樂觀看待儲能板塊投資機會。
匯添富中證電池主題ETF基金經理董瑾認為,國內儲能商業模式逐步清晰,疊加新興市場儲能需求超預期,共同推動電池需求端擴張。在“基本面改善+新技術催化+估值仍相對合理”這三重積極因素影響下,鋰電板塊中長期投資價值凸顯。其中,儲能和固態電池等細分板塊可以重點關注。
萬聯證券高端裝備行業首席分析師蔡梓林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近年以來,國家政策持續加碼,疊加海外儲能市場多點并發,下游AIDC等應用場景快速拓展,儲能行業正在進入增長新周期。整體來看,儲能行業發展趨勢向好,在國內需求保持韌性、海外需求穩定增長、下游應用場景拓展趨勢下,全球儲能裝機有望保持穩定增長,帶動產業鏈景氣度回升。建議積極關注儲能龍頭企業業績修復、估值回升帶動的投資機會,以及海外儲能市場增長、下游應用場景拓展釋放的增量空間。
不過,他也提到,當前儲能行業進入發展新階段,但不確定性因素仍在,應關注需求不及預期、政策變動、行業競爭加劇等風險因素對市場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