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芯片板塊表現強勢,中芯國際等龍頭股股價創下歷史新高。在此背景下,外資機構密集調研中國芯片企業,國際資本亦持續加倉中國資產。多家外資機構表示,中國“硬科技”產業正迎來黃金發展期,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蘊含豐富的投資機遇。
近段時間以來,A股市場芯片板塊表現持續活躍,多只個股走出強勢行情。Choice數據顯示,截至9月17日收市,芯原股份和寒武紀今年以來漲幅分別高達229.6%、119.15%;瑞芯微、瀾起科技、兆易創新等今年以來漲幅均超過70%。其中,中芯國際等龍頭股近期創下股價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外資機構對中國芯片企業表現出濃厚興趣,積極進行調研。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9月17日,唯捷創芯迎來41家外資機構調研,納芯微、芯原股份、國芯科技、東芯股份和瑞芯微均迎來20家外資機構調研。以納芯微為例,在公司8月舉辦的業績說明會中,參會名單中出現了富達、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銀證券、摩根大通等外資巨頭的身影。
除了實地調研,外資機構也在上調對中國核心企業的估值與盈利預測。高盛近日發布研報,將中芯國際H股12個月目標價上調15%至73.1港元,在維持2025年至2027年盈利預測基本不變的同時,上調2028年與2029年的營業收入和每股收益預測。
多項數據顯示,國際資本對中國資產,尤其是科技相關資產大力加倉。聯博基金市場策略負責人李長風發表公開觀點稱,海外機構投資者正在持續增配A股,反映出國際資本對中國政策改善和估值修復空間的認可。美銀基金經理調查顯示,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配置意愿正在上升。
富途數據顯示,截至9月15日,中國海外互聯網ETF-KraneShares資產規模為94.07億美元,較8月底的83.23億美元增長13%。該ETF前兩大重倉股分別是騰訊控股和阿里巴巴。從騰訊控股與阿里巴巴的最新財報可以看出,AI業務已在互聯網大廠的戰略布局中占據重要地位,成為拉動其業績持續增長的關鍵引擎。
多家外資機構認為,中國“硬科技”產業已迎來黃金發展期,其中有豐富的投資機會值得挖掘。
惠理集團投資組合總監盛今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在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使得國際投資者對科技板塊的估值修復抱有期待。在弱美元周期下,全球資金在尋求再平衡的過程中流向非美市場,中國資產因具有相對較低的估值、較高的成長性和較強的政策確定性,成為國際投資者的重要選擇之一。
外資公募宏利基金基金經理崔夢陽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帶動上游算力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拉動算力相關產業增長,相關公司有望借助產業實現快速增長。
景順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首席投資官馬磊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當前最看好的板塊是半導體設備。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市場,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支持下,頭部國產設備公司的新設備開發與驗證周期已從過去的3年至5年,大幅縮短至兩年甚至更短周期。頭部設備企業憑借平臺化優勢和人才優勢,實現了高于行業的增長,預計未來行業的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